Skip to content
史前时期

原始日语,即日语和琉球语的共同祖先,据信是在公元前4世纪初至中期(弥生时代)由来自朝鲜半岛的定居者带到日本的,取代了原始绳文居民的语言,包括现代阿伊努语的祖先。由于当时尚未从中国引入文字,因此没有直接的证据,关于这一时期的任何推论都必须基于中古日语的内部重建,或与琉球语和日本方言的比较。

上古日语

汉字书写系统大约在五世纪初与佛教一起从百济传入日本。最早的文本是用汉语文言文书写的,虽然其中一些可能是用汉文训读方法以日语阅读的,并受日语语法的影响,如日语的词序。最早的文本《古事记》可以追溯到八世纪初,它完全以汉字书写,这些汉字在不同情况下用于表示汉文、汉文训读和古日语。像这一时期的其他文本一样,古日语部分是用万叶假名书写的,万叶假名既利用汉字的音义也利用其语义值。

根据万叶假名系统,古日语可以重建为拥有88个不同音节的语言。用万叶假名书写的文本中,每个现今读作き (ki)、ひ (hi)、み (mi)、け (ke)、へ (he)、め (me)、こ (ko)、そ (so)、と (to)、の (no)、も (mo)、よ (yo) 和 ろ (ro) 的音节各使用两套不同的汉字。(《古事记》有88个音节,但所有后来的文本都有87个音节。显然,在《古事记》成书后不久,mo1和mo2之间的区别就消失了。)这些音节在中古日语早期减少到67个,虽然通过汉语的影响也有一些音节被添加。万叶假名还为/je/音提供了一个符号,在该时期结束前与/e/音合并。

古日语的一些语法元素在现代语言中仍有残留。

中世日语

中世日语是指1185年—1600年的日语,通常分为两个阶段,分别大致对应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。中世日语的后期形式是由外国人记录的,这些来源包括耶稣会和方济会的传教士;因此,对晚期中古日语语音的记录比前期形式更为详尽,例如《日本大文典》。在此期间,发生了一些显著的音变,比如音节序列/au/合并为/ɔː/(区别于/oː/);汉语中的/p/音重新引入;/we/与/je/合并。一些更接近现代日语的形式开始出现。例如,动词的连用形结尾“-て”开始缩减到动词本身上(例如,将早期的“よみて”简化为“よんで”);形容词末尾的 -k- 音逐渐消失(例如,将早期的 “しろき” 简化为 “しろい”);而在某些情况下,现代标准日语保留了早期的形式(例如,从“hayaku”演变为“hayau”再到“hayɔɔ”,而现代日语只保留了“hayaku”,但在标准问候语“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”(意为“早上好”)中,保留了较晚期的形式;类似的变化也见于“おめでとう”(意为“恭喜”),来源于“めでたく”)。

晚期中古日语时期首次出现了来自欧洲语言的借词——在这个时期借入的现在已经常见的日语词汇包括“パン”(pan,意为“面包”)和“タバコ”(tabako,意为“烟草”,现意为“香烟”),这两个词都源自葡萄牙语。

现代日语

现代日语的开端通常被认为始于江户时代(1603年—1867年)。在上古日语时期,事实上的标准日语是关西方言,尤其是京都的方言。然而,在江户时代,江户(现为东京)发展成为日本最大的城市,并且江户地区的方言逐渐成为标准日语。自1853年日本锁国结束后,来自欧洲语言的借词数量显著增加。自1945年以来,日语中借入了许多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,比如德语、葡萄牙语和英语。

特别是许多与科技相关的英语借词大量涌入日语。例如,“パソコン”(pasokon,缩写自“personal computer”),“インターネット”(intānetto,自“internet”),以及“カメラ” (kamera,自“camera”)。由于大量英语借词的涌入,现代日语中发展出了一些音韵上的区别,例如[tɕi]和[ti],以及[dʑi]和[di],其中后者仅在借词中出现。

created by xixifusi